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

2015.1.24 參與臺北市立圖書館楊斯棓醫師演講心得


 「十三言堂」的感受與學習

「所以,楊士比亞曰:『吃燒餅哪能不掉芝麻?』」語畢,哄堂大笑。一位聽眾舉手發表聽講心得時,楊斯棓醫師即興談起自己的故事,卻忘了讓對方繼續發言,於是,這美麗的錯誤不但讓所有聽眾莞爾,主講者也立即回應此句,既是自嘲,也是授業。

楊醫師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演講,國台語雙聲帶、亦莊亦諧地帶領全場兩百多位聽眾,經歷一場TED知識與體驗之旅。



出自楊田林老師的「楊士比亞曰」,加上講者的想法及編排後,搖身一變,成為貫串全場的金針銀線;由於強調「群體的智慧勝於個人的智慧」及TED十誡中的「要互動」,講者不間斷邀請聽眾舉手表達看法及發表心得,除了鼓勵大家專心參與外,亦促成反思與行動。

分組競賽、選組長及牽手喊完成的作法,使聽眾不但能專注投入,更能為了團隊的榮譽而貢獻心力,然而,因為組員們大多陌生,助教的鼓勵與輔助更顯重要,在第十一組,我與另兩位助教儘量引導組員們踴躍參與,並回答其疑問及聽不清楚處,並在「畫出TED十誡」活動時,主動與組員分享自己的作品,有效拉近彼此距離,組員也更踴躍舉手發言。

由於本次屬於公開演講,除了已報名的學員外,臨時起意的、喝水或上洗手間路過的讀者,都可能是這次的聽眾。試想,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群,各懷五花八門的動機,那,大家五體投地佩服的楊醫師,該如何見招拆招?原來,答案就是「開放舞台」。

雖然「一言堂」一定也精采可期,但「十三言堂」不是更能讓聽眾獲得跨領域知識與啟發,甚至異花授粉?既然聽眾如此多元,那雅俗共賞、老少咸宜的演講主題,不是更能符合大多數聽眾的需求嗎?

而從十二位講者身上,看到他們散發的光和熱,以下略述各講者之精彩內容與自己的感想:

一、林藝老師:「成功三要素是堅持、不要臉、堅持不要臉」,仿陸生口音,流暢故事與順口溜,令人讚嘆;看得出來,簡短一分鐘的演講,需要多少的濃縮與排練,令人驚喜。

二、蘇迎士醫師:「恐懼吞噬心靈,也讓人性顯露,超越恐懼才能成為英雄」,人類雖然很難從歷史上記取任何教訓,但正視恐懼,才能克服它;如同電影「地球過後」中的金句:「危險很真實,但恐懼只是選項之一。」

三、林佑穗(呼吸貓)教授:「請大家開始咳嗽」、「請大家只用半個鼻孔呼吸」,深刻模擬了抽菸對肺部的戕害;有效互動,讓我們發現,原來微言真能大義。

四、黃國賓先生:「從解析度的對比,你知道什麼是視網膜技術了嗎?」技術含金量真的很高;「將專業的話淺顯地說」,我們與黃先生都要共勉。

五、阮國彰醫師:「火影忍者的血輪眼是器官捐贈的極致!」從動漫出發,引出主題,最後呼籲聽眾行動一氣呵成;從鋪哏、投影片由黑白到彩色,到喚起「你簽器官捐贈卡了嗎?」相信大家都會說「Yes!」

六、王俞寧小姐:「生物科技帶來更好的生活!」全手繪投影片令聽眾既欽羨又珍惜,因而拍照聲此起彼落;將自己就讀科系的內涵娓娓道來,水到渠成,而楊醫師的鼓勵也恰到好處。

七、陳宣諭小姐:「將后里的薩克斯風樂音帶給更多人!」難以想像十五歲的孩子,學得精、想得遠、做公益,又善於表達;流暢詮釋,結尾時間精準,令人讚嘆,而楊醫師在演講後的穿針引線與建議也非常到位。

八、何蕙萍小姐:「在愛中閱讀生命」,在誠正中學播下的希望種子,歡欣收成;以手銬強調學生屬性、用學生來信代替千言萬語,但感動人的,豈止是愛心?

九、施亦倫醫師:「身心障礙者的父親鞠躬感謝」故事令人動容,並呼籲聽眾重視身心障礙者販賣的「愛心食物」,促使大家將愛與同情,化為實際的支持行動;如同自己教簡報時分享的「理性加感性,聽眾更相信。」溫情,讓講者與聽眾更靠近。

十、唐宗詠醫師:「每次改變,都是人生的轉彎」,從外科轉至麻醉科、自醫學跨至法學,不啻都是踏出舒適圈的選擇;投影片的設計功力極高,圖像聚焦與失焦間的變換,自嘆弗如啊!

十一、黃峻偉醫師:「If not me, who? If not now, when?」身為太陽花學運的醫療團總指揮,身先士卒全力以赴,展現「雖千萬人,吾往矣」的勇氣;簡單的投影片,卻顯示不簡單的志氣與決心,令人肅然起敬。

十二、王冠欽醫師:「南美的ABC,你可能沒去過,但人生的ABC,卻一定要自己經營」;勇敢踏出學習與冒險的腳步,王醫師要告訴我們,「Sky is the limit」。

當我們讚嘆上述講者的演講內容與投影片時,若能進一步思考「有為者亦若是」,在持續努力下,相信有天也能站上TED舞台,說出自己的影響力。因為楊士比亞曰:「改變,從不習慣開始。」我說:「改變成真,真的是行動!」

沒有留言 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