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

淡江大學第 2 屆簡報大賽評語

擔任淡江大學簡報競賽評審

2017 年 12 月 8 日,有幸再度受邀,擔任淡江大學簡報競賽評審,以下為本人評語及補充資料。

一、他驗 vs. 親驗


清代文學家、書畫家鄭燮 (鄭板橋)《閒居》:「荊妻拭硯磨新墨,弱女持箋學楷書」。

相傳鄭板橋熱愛書法,苦練各家書帖字體。有天晚上,在床上用手指比畫練習時,無意間寫在夫人徐氏的背上。徐氏驚醒,唸了句:「人各有體!」(每個人都有身體,為什麼不寫在自己身上呢!)說完,鄭板橋突然醒悟,心想:「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書體和風格!我老是臨摹別人,卻走不出自己的路,這樣對嗎?」從此,他博採眾長,寓畫於書,另闢蹊徑,終於自創了「六分半書」。

(編註 1:「六分半書」是一種諧謔稱謂。隸書中有一種筆畫多波磔的「八分書」,所謂「六分半」,是指大部份是隸書,但摻雜了楷、行、篆、草等書體。)


鄭燮《行書曹操詩軸》,「六分半書」代表作
圖像來源
(編註 2:「人各有體」故事有王羲之鄭板橋兩種版本,經本人比對及判別,認為後者更貼切。王羲之除自幼師承衛鑠 (衛夫人),學書創體記似乎更符合其自創書體之過程。)

(以上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百度百科大紀元中華書畫網書法教學網、《書法經緯》)


講評一開始,就說了「人各有體」的故事,並請在場同學思考,自己的「體」在哪裡?

在簡報中,若只有資料的堆積與整理,稱為「他驗」,我更想聽到的是「講者觀點」,而這個 (些) 觀點,通常是由個人經歷或感悟中獲得,稱為「親驗」。假如因為個人經驗的貧乏,較少「親驗」,至少可以告訴我「對『他驗』的反思」,為何贊同?為何反對?相信哪些?懷疑哪些?那才是講者的價值所在。

除了「講者觀點」,還可以思考「如何呈現」?是照本宣科式的朗讀?駕輕就熟式的表達?還是幽默風趣的言談?取決於上台說話習慣及內容準備程度,並表現出個人風格。雖然說每種風格有人喜歡、有人厭煩,但我認為,「打安全牌」(照本宣科式的朗讀) 不是一種可勝出的風格。


二、報告 vs. 短講


簡報比賽時,你/妳是在「報告」還是「短講」?前者較像「下對上的規矩」,後者則如同「朋友般的分享」。認知傾向將影響自我立場、表達習慣及情緒反應。

當參賽者身為學生,很容易會將課堂報告的模式,直接套用到簡報競賽中,其實是不恰當的,原因之一是發表立場「過於客觀」,簡報者僅是資料的整理者及轉述者,而看不到「主觀想法」;原因之二是發表心態「及格就好」,只當做換取成績的必經途徑,而未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,進行多次演練與修正,如此著實可惜。(就個人了解,各大專校院簡報大賽獲獎者,準備之充份、排練次數之多,令人佩服,可見其重視與用心)

「短講」則是從自身出發,就算從各方蒐集資料,也應是個人見解及體會的「案例佐證」或「理論基礎」。其次,由於時間有限,須以「聚焦」為要,整體架構應捨去「起、承、轉、合」之傳統,而改以「背景、論述、結論」之順序,並訂出每段時限 (若以 7 分鐘為例,則可設定 1 分鐘、5 分鐘、1 分鐘),如此表達節奏將相對緊湊,除抓住聽眾及評審注意力外,更能確保不超時完成。建議大家可以多看 TED 影片,從中汲取精華。


三、廣度 vs. 深度


當題目決定後,規劃之大綱及內容務必考量「少即是多 (Less is more)」原則。就本屆觀之,許多同學很有企圖心,想提及多元項目,以增加篇幅及廣度,卻反而表現出「內容過於發散」的缺點。

若你/妳到一間新餐廳吃飯,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下,會不會優先選擇「招牌菜」?還是會點了幾個非招牌菜的菜式,以增進「對這間餐廳的了解」?我想大部份的人都會同意,為了判斷美食評價,選擇前者更為快速有效。

每位參賽者,就像不同的新餐廳,端出菜餚款待,而身為評審,則是需在短時間內「品嘗」後評價。

我想問同學們,你/妳的「手路菜」是什麼?是不是應該把它做得色、香、味俱全?若其他餐廳也有相同菜式,那你/妳獲得顧客青睞的關鍵是什麼?不就是比「火候」嗎?

因而,簡報比賽中,主題重點之「少而深」優於「廣而淺」,將心力放在內容深度,避免淺嘗輒止,聽眾及評審才能有清楚而深入的印象與認識。


簡報比賽的三大重點:「親驗」、「短講」及「深度」,你/妳也學會了嗎?

沒有留言 :

張貼留言